汙泥處理,汙水處理的“最後一公裏”。然而,當一座座汙水處理廠密集湧入且城鎮汙水處理趨向提質增效之際,汙泥處理卻仍擺脫不了“命運多舛”。
長期以來,隨著垃圾填埋場逐漸飽和,汙泥處置一直是汙水處理行業所麵臨的“老大難”。汙水進入汙水處理廠後變清了,但水中的汙染物並未消除殆盡,它們隻是富集、濃縮在沉澱下來的如同膠體一般的汙泥中。公開資料顯示,每10000m³汙水經處理後汙泥產生量一般約為5噸~10噸,具體產量取決於進水水質、汙水及汙泥處理工藝等因素。如何更好地處理汙泥成為解鎖汙水處理廠高質量發展的秘鑰。好文推送:城市汙泥處置技術!

2017年,《“十三五”全國城鎮汙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發布,其中再次細化了汙泥處理處置的目標“截至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汙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縣城力爭達到60%。”但實際中的汙泥處置卻與前述目標相差甚遠。即便80%汙水處理廠建有汙泥的濃縮脫水設施,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減量化,仍有80%的汙泥未經穩定化處理。
汙水處理規模和處理標準不斷提升的同時,汙泥處置量缺口亦日趨增大,此前城市汙水處理廠建設過程中“重水輕泥”的現象逐漸凸顯。另據住建部統計年鑒數據,“十二五”末,我國城鎮汙泥無害化處理率僅為31%-35%左右,不到“十二五”所設定的無害化處理率目標70%-80%的一半。同一時期內,汙泥的固定資產投資隻有110億元,僅完成了31.7%的指標。
盡管近年來各地汙泥處置意識、管理、裝備不斷革新,但汙泥處置仍麵臨諸多問題。汙泥的源頭是汙水,從汙水的產生、收集、傳輸、處理到汙泥的廠內處理、廠外處理及處置,涉及多方參與。以含水率80%計算,城鎮濕汙泥產生量預計到2020年將突破6000萬噸。專家研究預判,每年未妥善處置的汙泥數量已經超過3000萬噸,造成二次汙染問題已有所顯現。
同時高昂的汙泥處置費用也占據了汙水處理廠生產成本的20%以上,造成了較大的運營壓力。以2017年全國濕汙泥產生量近12萬噸/日為標的,按成本相對較高的處理工藝焚燒方式進行測算,需累計投入達到600億元。且當前汙泥厭氧消化和厭氧發酵的處理處置設備、新興的汙泥幹化焚燒設備主要依賴進口設備。預計“十三五”末投資額達到113億元,仍然不能完成目標投資。
“關鍵在於給汙泥找著出路。”如何拓展汙泥處置市場,探索汙泥資源化利用技術,是汙水處理行業創新突破的必經之路。而要想實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汙泥處理處置目標,就要全力推廣汙泥減量的相關技術,從源頭上減少汙泥產生量。當前汙泥處理處置的方式主要包括汙泥厭氧消化和好氧堆肥後的土地利用、焚燒、填埋、建材利用等。
傳統厭氧消化技術利用微生物厭氧條件將汙泥中有機物轉化為高值的甲烷等產品,且消化後的汙泥可作為有機肥進行土地利用。但由於缺乏切實可行的銜接標準,上下遊配合不到位,符合土地利用標準的汙泥未得到有效的資源化利用。而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汙泥處置隻有“產品化”,並最終推向市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汙泥的出路。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十三五”期間,汙泥處理行業將會獲得政府更多政策和資金支持。這也意味著未來1年內,汙泥無害化處置規模至少新增2.33萬噸/日,處置設施總投資或將超過100億元。“實際上,還有68%的汙泥處理市場有待開發。”而從細分板塊來看,相關工程市場將超過598億,運營市場規模約在350億元左右,整體規模將再創造一個千億級投資板塊。